一季度湖北全社会用电量增长9.4%
资本主义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尽管也要在效率与公平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但只能是服从资本运动规律的效率和公平。
回顾资本主义发展史不难发现,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就是资本全球化的历史。超越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资本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体现了人本逻辑。
我们党是人民的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我们必须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过程中谋求自身发展,同时以自身更高水平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与本国实际密切相关,也与世界发展大势密切相关。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不断夯实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资本逻辑宰制的西方现代化模式,导致贫富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
这既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需的精神力量。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与住建部联合召开会议,着手解决开发商的流动性问题。
制造业采购人经理指数在2023年4月至8月期间连续低于荣枯线,虽然在9月一度突破荣枯线,但10月与11月再次低于荣枯线。2023年,中国房地产市场上最紧迫的风险是大量民营房地产开发商面临流动性短缺局面。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2024年中国GDP增速有望达到5.0%,CPI增速有望达到2.0%,这一增长前景值得期待。
未来的地方政府债务防范化解将会继续贯彻省级政府负总责、属地政府与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中央政府积极支持的原则,债务展期、债务重组、股权化债、债务置换、坏账消化等多措并举。第一,从月度高频数据来看,本轮中国经济增速的底部出现在2023年7月,从8月起至今,中国经济增速已经在持续温和地反弹。
其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特殊再融资债券的发行,意味着地方政府债务防范化解进入了新阶段。新一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权事权调整未来也可能展开。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无疑有助于中国经济实现更高的增长水平。
(张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进入专题: 经济增长 。当然,也有少数数据尚未出现反弹。第三,最近召开的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了中国政府将会加大力度稳增长的信号,这将为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政策与制度层面的保障。据此,笔者认为,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很可能会设定在5%。
狭义货币M1同比增速则由2023年1月的6.7%持续下行至11月的1.3%,反映企业部门信贷需求依然疲弱。首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24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概括为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其中以进促稳与先立后破都是很新的提法。
所谓先立后破,是指要把握好新经济(例如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与旧经济(例如房地产与传统基建)之间的关系。在地方政府债务方面,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建立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预计在2024年,中国经济将会继续延续疫情后的自发修复态势。多位金融部委领导也出面表态,要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由2023年年初的2.4%反弹至11月的4.3%,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同比增速则由2023年年初的-22.9%反弹至10月的-7.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政策取向一致性的最新表态,意味着会协调统一政策取向,让地方政府把更多精力放在稳增长促发展这一核心任务之上。
所谓以进促稳,意味着保持中国经济适度较快增长依然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们解决年轻人就业问题以及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前提。PPI同比增速在2023年6月达到-5.4%的年内低点,到11月反弹至-3.0%。
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和资金监管,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2023年10月,中央政府宣布增发1万亿元国债用于灾后重建,其中5000亿元用在2023年,5000亿元用在2024年。
2024年中国经济表现大概率将会好于2023年,尽管2024年的GDP增速(预计在5%上下)可能低于2023年,但真实经济增长与微观主体感受都将明显好于2023年。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上述分析表明,从短期增长态势来看,中国经济增长底部已现,最近两个季度正在触底反弹。2023年7月表现最差的是新增社会融资总额与新增人民币贷款数据,分别仅为5366亿元与364亿元,均创下过去10余年以来的新低,到11月,这两个指标分别反弹至24547亿元与11120亿元。综上所述,中国宏观经济增长正处于自身修复的过程中,中国政府正在出台一揽子政策来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了加大力度稳增长促发展的信号,综上考虑,笔者认为,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将会明显好于2023年,家庭与企业等微观主体的感受与宏观经济增长之间的差距在2024年也有望显著缩小。考虑到新经济的体量距离旧经济仍有较大差距,在新经济充分发展并能基本取代旧经济之前,保证旧经济的平稳发展依然至关重要。
从增量上而言,未来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发行的债券占比将会上升,三四线城市政府发行的债券占比将会下降。笔者做出这一判断,主要基于如下三方面因素。
从目前来看,不少头部优质民营企业的流动性短缺问题已经得到明显缓解,短期内出现集体债务违约的概率已经显著下降。在房地产方面,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
再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无论是在财政、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之间,还是在宏观经济政策与国土、环保、政府债务管理等政策之间,存在很多不协调不一致的地方,这就好比一脚松油门、一脚踩刹车,不一致的目标取向让地方政府有些无所适从。
毕竟,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以美元计价的出口额同比增速在2023年7月达到-14.5%的年内低点,到11月反弹至0.5%,这是该指标在经历6个月连续负增长之后首次转正。要在微观主体的预期与信心仍较低迷的状态下启动经济,扩张的财政政策必须要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稳和进辩证统一、互为条件。
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抓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落实落地。第三,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才能为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创造良好预期。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关于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的有机构成,是在深刻洞察国内外经济发展大势、科学总结国内外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阐释,也是对我们党长期成功领导经济工作方法经验的实践总结。第一,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相关推荐
-
评论列表 (0条)